本報記者 陳浠 深圳報導
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,改革晨鐘響起。而誕生四周年的創業板,再優化的思路已越來越清晰。
「下一步,我們將儘快推動創業板准入、再融資、股權激勵等整體制度設計更加貼近創新性、成長性企業的特徵需求和產業規律。」10月下旬,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在第六屆中國武漢金融博覽會主論壇上表示。
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則告訴記者,創業板進一步優化的方向已比較明確,證監會正在統籌安排,但具體政策出台時間仍難以預測。
「去年以來,監管機構跟我們創業板公司的溝通很多,整體而言,監管政策越來越靈活。」一位深圳創業板公司高管對記者稱。
提高包容性
創業板IPO的財務條件要求過高,向來為人所詬病。
「目前的條件幾乎是畸形的選美標準。」一位資深資本市場人士曾對記者抱怨,許多企業為迎合審核條件,只能調整業績。
表面看,創業板IPO對發行人盈利能力要求並不高。最近兩年連續盈利,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一千萬元,且持續增長;或最近一年盈利,且凈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,最近一年營收不少於五千萬元,最近兩年營收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。
但兩套可選財務標準中,保薦機構為保險起見,往往選擇連續盈利且持續增長這一較高標準。「為了上市,按行業潛規則,公司業績一般都會經過調整。你懂的。」一家信息系統行業的創業板公司高管曾私下告訴記者。
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副總表示,目前創業板IPO標準太高,審核條件非常嚴格,甚至有些殭化,有些好公司在國內無法上市,只能去國外。「對於企業發展,證監會等行政機構很難做出準確判斷,監管理念需要新的變化,才符合市場發展」。
情況正在變化。此前發布的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、成長型企業的財務准入標準。
記者最新獲悉,深交所加快推進創業板的整體制度改革中,將結合創新型企業發展特點,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准入標準,提高創業板包容性;轉變審核理念,減少對企業持續盈利能力等實質判斷。
再融資衝動待解
再多的超募資金,也有用盡之時。
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6月底,創業板已有26家公司IPO募集資金使用完畢,95家使用超過80%,部分公司已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。
除股權融資,非公債是另外的選擇。截至6月底,創業板已有23家公司籌劃發行非公債,計劃籌集112.3億元,其中17家已核准通過,1家被否。另有8家實際發行非公債並募得21.3億元。
「相對於股權融資,發行非公債公司原股東權益不會稀釋,但成本無疑高很多。」向日葵(300111.SZ)董秘楊旺翔稱。向日葵是首批發行非公債的創業板公司之一,融資3億元,發行費率1.50%,年利率9.60%。
儘管非公債發行要求和程序相對簡單,但資金成本相對較高,且流通性和市場認可度較低,使上市公司發行積極性不高。
前述大型券商的投行副總告訴記者,他接觸到的不少創業板企業,再融資需求很大。現在創業板能做的再融資,主要是併購重組的配套融資,一般再融資,則需等政策放開。
「我們也有再融資需求。」前述深圳創業板公司高管稱,就近期與監管機構溝通來看,監管層不鼓勵創業板公司多做理財投資,更希望公司能找到好的行業進行投資,通過加大投資更快成長。
記者獲悉,深交所加快推進創業板的整體制度改革,就包括儘快推出創業板再融資制度,構建差異化的併購重組審查機制。此外,創業板還將推動股權激勵市場化制度改革;進一步完善並嚴格執行創業板退市制度。
留言列表